2025年7月30日,中国银行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自9月14日起,信用卡逾期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等11类司法费用将直接计入涉诉信用卡账单。

首期试点从上海长宁支行起步,10月11日扩至上海全境,10月19日推广全国。

这一看似技术性调整的背后,是银行业在信用卡不良贷款激增下的艰难自救。

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达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不良率升至1.43%。面对处置成本高企的困境,一家股份行人士坦言:“法律费用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占比显著。”

 

 

01 政策核心:诉讼费用显性化入账

此次中行新规的核心在于将原本由银行垫付的司法成本显性化转嫁。根据公告,纳入账单的费用涵盖诉讼全链条的12类支出:基础诉讼成本: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执行环节费用:评估费、拍卖费、执行费衍生开支:律师费、差旅费、公告费、公证费、送达费

费用入账遵循两项关键原则:司法裁决前置:仅限经判决或仲裁确认由持卡人承担的费用免息免罚:计入账单后不计收利息及违约金分阶段推进的路径设计凸显审慎态度:

上海长宁支行(9.14)→上海全域(10.11)→全国分行(10.19)。

这种渐进式推广,既测试系统对接司法数据的稳定性,也为观察持卡人反馈留出窗口。

02 银行端:降本增效的生死棋

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已成银行业务的沉重包袱。

2024年信用卡坏账本金回收率已降至5.8%,较上年再降1.6个百分点。

当传统催收手段失效,诉讼成为最后选择,但银行先行垫付的律师费、保全费等常因持卡人无资产可执行沦为坏账。

中行此次政策本质是风险转嫁机制的重构:成本控制:博通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这延续了“信用卡行业缩减权益、增加手续费”的趋势,直接减少垫付成本侵蚀利润效率提升:通过司法数据对接实现自动入账,降低人工催收成本风险警示:将数千元律师费等费用具象化展示,强化持卡人对违约后果的认知短期看,中行2024年信用卡不良贷款达102.72亿元(不良率1.73%)的背景下,此举有望改善利润率。但长期需警惕声誉风险——消费者投诉激增可能触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平交易”条款审查。

03 持卡人:维权成本与信用风险双升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新规将带来双重压力:还款压力加剧:败诉持卡人账单可能突然增加数千元费用。

例如某地律师费标准达3000-5000元,叠加执行费、差旅费后总额显著上升知情权争议:若银行未在办卡时明确告知费用承担条款,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强调需核查合同事先约定情况司法应对门槛:持卡人若对费用合理性存疑(如差旅费超标、律师费过高),需主动出庭抗辩,否则视为默认接受判决政策可能加剧信贷分层效应:低收入群体或因恐惧高额诉讼费主动降低信用卡使用,转而寻求非正规借贷渠道。

04 行业生态:催收产业链重构

中行的“实验性政策”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律所与催收公司受益:银行诉讼意愿增强将推高法律外包需求,催收产业链迎来新增长点

技术供应商机遇:司法数据对接系统开发需求激增,自动计费模块成为刚需同业跟风风险:若试点效果显著,股份行可能效仿。

某股份行人士已坦言“处置不良贷款成本较高”,透露出行业普遍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司法资源再分配:北京律师解释,政策虽将费用计入账单,但最终执行仍依赖司法程序。地方法院对各类费用的支持尺度(如差旅费标准)将实质影响政策落地效果。05 持卡人应对策略:预防优于救济面对新规,持卡人需建立四级防御体系:绝对避免逾期:设置自动还款提醒,确保偿还最低还款额,切断诉讼源头逾期前主动协商:立即联系银行申请分期或延期,部分银行对困难客户提供减免政策司法环节抗辩:被诉时出庭质证费用合理性,引用《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法规主张费用核减长期用卡精简:保留1-2张低年费卡,避免多头负债;定期查看银行官网公告栏,监控合同条款变更信用卡诉讼费用账单化的背后,一场围绕风险定价权的争夺战已然打响。

2024年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达467.1亿元,同比激增90亿,冰冷的数字揭示了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残酷现实。当诉讼费用从后台走向账单前台,持卡人将直面信用的真实价格。
某股份行人士的感慨意味深长:“处置不良贷款的成本其实比较高。”对此,你们怎么看?